• <em id="f4bpb"></em>
      1. <rp id="f4bpb"><object id="f4bpb"></object></rp>

      2. <tbody id="f4bpb"></tbody>
      3.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旅游 > 正文

        【非遗科普展专访】广西建院将专业特色与非遗技艺融合 为非遗创新赋能

        2022年10月12日 19:46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黄玲娜 覃欣 编辑:黄新跃

        广西新闻网南宁10月12日讯(记者 黄玲娜 实习生 覃欣)当“只此青绿的国画印象用三D技术凌空呈现在眼前,透明的玻璃平面宛如一江碧水,倒映着喀斯特地貌的山棱水影,而神秘的“水底”显现的倒影,竟然是采用非遗技艺瑶编”制作而成……该作品是新科技与传统非遗技艺的匠心融合,鬼斧神工妙不可言。近日,在2022“爱上非遗”科普展上,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建院”)参展作品“绿水青山”带来视觉的震撼,让人眼前一亮。该校产教研结合的方式将专业特色与非遗技艺相融合为非遗文化创新赋能,成果斐然。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参展作品“绿水青山”。记者 黄玲娜 摄

        “非遗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结晶,具有非常宝贵的文化价值。推动非遗传承意义非常重大。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昆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专业优势以及广西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需求,深度发掘建筑非遗文化,科学绘制资源图谱,在行走的课堂中传承非遗。特别把握好了“产教研结合、教训赛融通、学访研互促”的基本路径并不断地推进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爱上非遗”科普展上孩子们在学习“瑶编”。记者 黄玲娜 摄

        产教研结合,打造“瑶编”非遗数据库

        广西建院(瑶族竹藤草芒编织技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于2021年10月获批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基地以数字技术构建了竹藤草芒编织技艺传承谱系,以活化研发中心为平台,集成学校、企业、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技艺匠人、学生社团、行业协会和有志于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社会人士力量,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产教融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非遗技艺产业、文化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广西建院团队研发非遗故事绘本。学校供图

        教训赛融通,原创图册“画非遗”

        白色森林儿童美术项目于2017年立项,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金奖。

        基于学校艺术设计学院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专注于原创文化遗产并结合了儿童美术课程进行研发,通过深入调研中华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原创动画和绘本,采用了线上真人AI课程,线下大师手工课程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系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并掌握了上百种绘画技巧,培养了绘画能力,并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和口头表达力。

        非遗科普展上广西建院学生在教孩子们动手搭建“侗族”木构模型。记者 黄玲娜 摄

        学访研互促,传承“侗族”木构非遗文化

        学院的“侗建非遗”传承项目,通过聘请国家级木构非遗传承人杨求诗大师成立专家顾问团,开设了建筑模型制作大赛、侗族建筑画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广西侗族木构建筑文化引进了校园,并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柳州三江木构非遗中心,通过跟着大师“学非遗”“话非遗”“访非遗”等方式细细品味非遗建筑文化的魅力,并获中国教育在线、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近10余次,为促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创新非遗传承新路径做出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广西建院将深入推进“产教研结合、教训赛融通、学访研互促”的基本实施路径,进一步将建筑非遗文化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相结合,推动非遗传承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完成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与验收。努力打造校园文创商店,设立“非遗”技艺专项文创研发,真正做到从了解-研究-生产-推广,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非遗传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精品国产91高清在线观看
      4. <em id="f4bpb"></em>
          1. <rp id="f4bpb"><object id="f4bpb"></object></rp>

          2. <tbody id="f4bpb"></tbody>